怎么学地理

昨天和一个大三的网友聊天,谈到了地理学习的问题,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应该能给那些背地理课本的文科生一点帮助。

我不是文科生,但是因为之前在文科班待过,所以见过很多文科生很努力的背地理、历史和政治。背政治我觉得没毛病,毕竟没有太多的逻辑可言。但是历史和地理是可以当成一门课学习的,是有逻辑可言的。

高中地理课本

人教版的地理课本编排很合理,别的科目我不敢说,但是地理真的可以说课本很重要。

我自己的地理就是从人教版可是学的(虽然在以前没有地理课的时候,我就痴迷于看地图),所以我觉得只要把高中地理课本看懂,地理是不需要背的。

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课本就按先自然地理再人文地理来讲诉的。

必修 1:自然地理,地球的自然规律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探讨的是地球在没有人为因素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的。

必修 2:人文地理,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后,地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必修 3:(这本我没学过)大概就是人对地球的保护与开发。

高中地理的根基,就是必修一的第一章内容,所有的问题都能回溯到第一章,第一章就是构架高中历史的根。

地图

第一章将的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要看清的地球的全貌,最简便的方式就是看地图。而人教版的必修一提供的地形图,洋流图,世界地图(就是国界地图)。然后自己准备一个地球仪,可以是一个实体的地球仪,也可以是自己脑子里的地球模型。这就是学地理的工具。

这些地图都是地球的某些属性的显现。地球仪能直观的了解地球的地轴,公转和自转,地形图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山川河流,洋流图结合地球的四季,季风会容易找到海水的运行规律。国界地图结合前面这些地图和历史,就会发现人类的历史中的战争,国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和历史结合起来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的饮食风俗会千差万别。

笔记?思维导图

学习地理需要的不是笔记,而是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

知识体系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知识树,这棵树上挂着各种知识点,当脉络上的某个关键词被唤醒,就能快速的找到这个关键词在这条脉络上的一连串知识点。举个简单的例子:“离岸风”

离岸风: 就是河边海边,风从陆域吹向海域。

而当建立知识树体系,立马就会想到“向岸风”,然后又会想到物理里面的分子运行,热的传递,水和岩石的比热容。

因为热总是总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水的比热容比岩石的大,所以水的温度会比岸上的问题要低,风就会朝着水的方向吹。

上面这句话不是我看资料写出来的,而是我通过前面提到的知识点结合得到的解释。我们能否接受一个说法,主要是看这个解释是否符合我们的逻辑思维。如果只是简单的把上面的一句话记录到笔记里,背下来,考完试就忘掉了,那花费的时间就变得毫无意义不是吗?

学习的方法

从小长辈就教导我,上课前要预习,上课时要认真听讲,放学后要复习今天学的内容。以前总是不以为然,接触了 YJango 的视频后,细细回想自己的当初学地理的时候不正是这样子的吗?

学习的过程中,大脑是这样拆解问题的:

what->how->why->how->what

解释一下就是:这个东西是什么?能做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因为是这样子的,所以它能够做什么,因此把它叫做什么。

当我们认识一个东西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什么 (what)?好吧就算告诉我是什么也没用,因为我都不知道这个东西能干嘛用的 (how)。当了解能做什么的时候,就会问,那为什么可是用来做这个呢 (why)?

现在当有个问题抛过来,就能解释为什么 (why)?怎么做到的 (how)?所以这就是答案 (what)。

当经过上面的流程就吃透了一个知识点,并且将这个知识点连结到知识体系这颗大树上。

而这个学习方法不仅仅可以用在学习地理上,很多学科都能使用这种方法学习。

补坑

为什么说地理和历史可以当一个学科来学?这个问题高中地理的必修二就是答案。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俗,城市规模,这是因为地理气候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学会开发周边的资源改善生活,更好的适应该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人类的历史和人文地理是息息相关的。再举个例子:中国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长江黄河孕育了早期的中华文明,下游是大片的平原,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从地理上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国从一开始形成国家就是以农耕为基础的,在之前没有机器代替人力耕种的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重农抑商,中国自古就有“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当吃饭都是个问题,那社会就会动荡,农民起义就出现了。


怎么学地理
https://bubao.github.io/posts/49402151.html
作者
一念
发布于
2020年1月4日
许可协议